南京海米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25-85989270

数字人:直播电商时代的帝国余辉(万字长文)

发布者:147小编 时间:2023-12-06

全文约9600字,阅读时间28分钟

序言

        由于前天晚上出现了一篇本不该这么早现世的公众号文章,我这个一年都不更新一次的公众号不得不写上万把字儿来蹭一下梁一老师的流量。

        作为她的私人减肥顾问,并同时在进行相关领域探索的同侪,没想到这么快就进入到明牌局了。我也来分享一番这个对大部分人来说还停留在坐而论道阶段的东西。聊博诸公一哂。 

        当然,这个“大部分人”我说的还是有点不确切:通过多方数据源分析,我主观判断目前在抖音平台的数万家品牌自播直播间中,已经有7-8%的直播间尝试过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了,其中9成以上反馈都差强人意甚至嗤之以鼻,像梁一老师这种已经实现日销30万,并且还有勇气和魄力分享经验的,不能说很少,只能说没有。

        上周五A股闭市后,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让我今天的思考显得格外应景。

本文核心结论

直播电商这个中国移动互联网花了5年孵化出来的庞大零售体系,因为AI和数字人的出现,即将迎来自己的帝国余晖——最后的高光时刻,在它黯淡无光之前。

本文目录

 (请根据需要酌情跳章)

一、数字人直播的常见认知误区

1. 数字人技术不成熟,仍处于「一眼假」阶段?

这一观点目前应该属于主流认知,且从表象上看,也符合外部观察结论和大众心理预期。毕竟这个飞速内卷的社会,让大家都很疲惫。但是很可惜,这种预期恐怕会让大家对这次的行业变化产生懈怠以至于最终准备不足。

作为一名2018就进场的内容电商从业者,我在2022年底甚至2023年开年的几个月,也极为反感那些AIGC鼓吹者,尤其是数字人这个多年前就提出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根本就连录播都不如。但没有几个月,世道就变了。

「一眼假」的本质

在解释世道之嬗变前,先要梳理一下,为什么数字人目前普遍被认为「一眼假」。

数字人在表现力上能不能实现高度拟真,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能通过图灵测试的那些人工智能应用关系着实不大,说白了,目前我们对数字人拟真表现的质疑并不是在其知识泛化推理能力上,而是觉得即便从感官层面来看,这些数字人都骗不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人固然是万物之灵,但毕竟无法诓骗自己的基因,我们对于微表情、声音情绪、身体动作等交互行为的洞察力不仅极为趋同,而且非常敏锐。

按照AI领域的专业说法,这就叫人类行为的“多模态表示学习(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或者“多模态识别”,是一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被广泛研究的人工智能课题,数字人这种应用方案属于其中的“多模态融合(Multimodal Fusion)”技术,方案体验度的好坏取决于“模态转化(Translation)”效率和“对齐(Alignment)”效率。也就是说,数字人逼真与否,根本上取决于两个重要的能力——

“模态转化(Translation)”效率

简单来讲,数字人直播的技术实现其实是人类表达方式在不同媒介或者不同感官层面的转化和叠加,以下就是转化和叠加的进阶过程:

l 李白写出《将进酒·君不见》一诗的文字版(原谅我刚看完长安三万里还在兴头上)

l 文字版被AI通过语义分析,转换成带有情绪的音频朗诵版

l 音频版被AI通过情境分析,转化成带有丰富表情动作的视频版

l 视频版被AI按照一定策略切割成一个个极为短促的视频片段,最后组合成有一定随机特征的直播流

这大概就是对数字人直播最朴素的技术解读了。实现这件事儿,技术上怎么做到我不再赘述,在业内也不是什么秘密,我们只需要明白,这件事就是数字人逼真度的第一个量尺。

在这个环节,如果相关技术支撑差强人意,表现在前台就是变化少、不灵动、死板,表现在后端就是卡、慢、算力消耗大、费电。有时候,为了向算力成本妥协,技术供应方还不得不降低前台视频输出的分辨率。

这也就是「一眼假」的大多数情况。

说句不太客气的话,现在市场上几百块钱一个月的数字人解决方案,在底层算法上不见得是落后的,但是在算力投入上,您就需要细品一下了。到底是技术不够好,还是投入不够大?

“对齐(Alignment)”效率

按照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描绘的两种大脑思考方式,合格的模态转化效率应该可以解决“快反应”部分的拟真效果,但是即便数字人的前台表现没有卡顿、清晰度、流畅性上的问题,但在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发现,怎么还是有点假!那就是“慢反应”部分大脑思考方式带来的进阶挑战——多模态的对齐问题。

人类在视听协同上极具洞察力,很难被欺骗,任何意义上的“浮夸”和“不作为”都很容易被我们判定为“不太像真人”,这个标准难以名状,但每个人往往都可以做出判断。脸部表情、身体动作、声音中的情绪、咬字的重音、文字的断句,这些表达的细节需要被AI统管后进行协同化处理,也就是所谓的“对齐”。一段视觉上逼真的视频和一段听觉上逼真的音频组合在一起,哪怕在口型上完全一致,也不见得足够逼真。

要过了这一关挑战,既需要大量的训练素材(Dataset)让AI去学习,也需要大量的算力去实现“对齐”。

可以这么说,在算力足够的前提下,一个逼真的数字人形象并没有什么算法层面的挑战,只是样本投喂成本和算力代价的问题。

「真假难辨」的代价

那么,在当前的技术平台能力和算力单位成本条件下,我们大部分的商家是否能承受一个拟真度令人满意的直播间的使用成本呢?梁一老师给了一组对比图,也给出了当前拟真度的样例:

我不想误导大家,我个人认为这个数据仅供参考。或许是运营能力的问题,算上各种试错和摊薄成本,我们在实践中还远远达不到这种降本水平,倒是拟真度确实不需要去过度质疑。不过,如果大家有耐心看完后面的内容,你们就不会再纠结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以一种极为戏谑的方式被抖音平台给解决了。

2. 抖音不讲武德,封杀数字人直播间?

在过去的1个多月里,每天有数以百计的数字人直播间遭遇封停处罚,5月9日抖音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规范暨行业倡议》(后称《内容规范》)不是已经明朗化了虚拟数字人的平台生存规则吗?难道平台还需要玩阴的?

当然不需要,因为在《内容规范》一文中,除了各种意料之中的公关辞令,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很多人都没有重视,或者压根视若无睹——

「在抖音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时,虚拟人需在平台进行注册,虚拟人技术使用者需实名认证;使用已注册的虚拟人形象进行直播时,必须由真人驱动进行实时互动,不允许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进行互动。」

5/9《内容规范》深入解读

这段话中,有两个表述方式很关键——

第一,虚拟人需要在平台注册。(目前这个注册入口尚未公布)可虚拟人跟数字人并不是一个意思。虚拟人通常指的是具有典型二次元特征的2D或者3D建模产生的虚拟形象,跟真人形象极易区分;而数字人是高度拟真现实世界人类而构建的虚拟形象,甚至压根就是现实人类的数字分身,连五官都不带美颜的一比一还原版。当然,从范围上来讲,数字人应该算是虚拟人的一个现实风格分支,也受到平台规则的监管,但很多账号却心存侥幸。于是这里面就出现一个判定问题,前者不太会误判,后者很容易误判。所以,在每天被以“非法虚拟人直播”缘由封禁的直播间中,不少其实是没有备案也压根没必要备案的真人直播,这种误判让人啼笑皆非!而在直播电商中,二次元风格的虚拟人和真人风格的数字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所以大量不愿承认自己是虚拟人的数字人直播间遭遇封停处罚。

另外,大量廉价数字人SaaS解决方案的角逐,导致海量低质素数字人直播间矩阵侵袭抖音内容生态,想必也是引发这轮封停的理由之一。

第二,必须由真人驱动进行实时互动。这句话其实也有语焉不详的嫌疑:如何定义真人实时驱动呢?配个助播或者运营算不算是真人驱动?这个问题在《内容规范》一文中并没有提及,但是在5月19日抖音内部流传的一份飞书文档上,我看到了这样的明确表述:

「实现上依靠摄像头捕捉or穿戴动捕」

该文档还附上了动捕示例,示例中用的是一个2D的卡通虚拟人。

讲到这里,请允许我班门弄斧,给大家说明一下目前理论上可行的数字人驱动模式。

8种具有实用意义的数字人驱动模式

所谓驱动模式,即是到底用什么形式(也就是前文所述的“模态”)来驱动前台这个数字人形象,用文本?用声音?还是再加上动捕摄像头?

以第一种驱动模式为例,数字脸模指的是前台的数字人形象,由数字脸模的提供者本人通过本人的实时真声来驱动直播间直播。有人就纳闷了,这种直播有什么意义?脸、声音、时间都是一个人提供的,为什么不直接让这个主播出镜直播,毕竟时间成本、用工成本都没有降下来啊,这岂不是脱了裤子放屁。错了,这驱动模式很有实用价值,容我卖个关子先。

按照5/19那个文档的指导意见,其实第一种驱动模式是不合规的,因为没有使用动捕技术,那严格意义上仍就不算真人实时驱动,第二种则符合规定。

第三、四种就很好理解了,数字脸模的“驾驶员”不是本人,用的也是那位“驾驶员”的原声。

第五、第六种,其中数字声模指的是一种具备实时音色转换能力的AI能力,打个比方,驾驶员可以用自己的会话驱动,声音会是刘德华的音色,前台是黎明的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是不是特别像电信诈骗?没错,所以这种解决方案被禁止在短视频或直播场景使用,我标记了红色。这类技术的最佳应用场景其实是影视作品后期制作。

第七、第八种,其实是数字人技术+半无人录播的混合方案,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且有概率骗过平台审查,但显然命不久矣。文本或者GPT驱动的数字人方案也是同理,目前的大环境,无人或者半无人驱动模式生存环境恶劣。

所以,除了第二、四种数字人驱动模式,其他都或多或少有些毛病。

动捕技术不仅将数字人的使用者摁在了道德和法律的砧板上起到了震慑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数字人直播间的画面表现力,而且面对未来必然会到来的“AI抢了普通人工作”之类舆情风险(看看好莱坞影视工作者们的罢工和游行),抖音的这个策略也能保自己全身而退,可谓一举三得啊。

对于数字人行业而言,抖音平台这个看似保守的规定,反而逼得所有数字人技术厂商不得不拥抱动捕技术,否则出局就是迟早的事儿。

在「认知误区一」部分中,我提到,实现数字人「真假难辨」的关键其实是算力成本问题,而这个问题最后会被抖音解决,其中关键就是“动捕”技术。

动捕技术的本质,实际上是通过本地硬件和本地算力,把原来需要AI算力来实现的从语音到视频的“转化”、“对齐”工作都进行了简化:声音不需要再被转化成表情,因为表情已经通过动捕获取到了;声音与表情的“对齐”也非常简单,因为他们本身都来自于同一名“驾驶员”。算力成本会大幅下降。

3. 数字人直播将是一种普惠式的生产力工具?

众所周知,抖音、快手的成功,根本上的原因是因为这类短视频app在早期通过工具能力解放了普通人的短视频创作能力而获得大量优质内容,那时候一台手机就能拍vlog,哪里像现在那么卷,拍个口播段子都得用单反,直播全是4K高清OBS推流,做VR直播的已经用上8K 180°全景了。

现在数字人的Saas解决方案,说真的都不贵,就是普惠价。但很遗憾,这事儿拉长点来看,压根普惠不了。

原因一:优质算力不会便宜

看过上文梁一老师提供的直播录频示例的人,想必多少会有点惊讶:这真的不是事先录制好的伪数字人?怎么可能那么逼真?怎么数字人还可以拿着商品讲解?还有那么丰富的上肢和肩颈部动作?忽悠人吧?

同样的,硅基智能的老板司马华鹏每天在朋友圈发的数字人案例里,也不乏这种引起争议的高清拟真数字人短视频。有好多名科技圈的老哥曾经当我面质疑过该技术实现的真实性,甚至有人将之与硅谷女骗子伊丽莎白·霍姆斯相提并论。

我没有义务在这里以个人名义或公司名义为他正名。只是,我建议大家先不要急着质疑一家公司的底线和节操,不如用另一个视角来做辅助判断。

大家可以同屏看一下,这两个拟真度堪称完美的数字人(未使用动捕技术),看看她们有什么共同点?

(上图截取自视频号:点金手分年)

(上图截取自视频号:硅基智能)

第一,画面景深、视角很接近,人画占比很高;

第二,两位小姐姐的脸型都属于国泰民安脸,轮廓和五官比较大气持重,不是那种小家碧玉风格,肌体饱满,唇红齿白,没有什么法令纹和褶子。

什么意思?就是主打一个大国气象

为什么要做这种主播外形、景深、人画比的选择?因为节省算力啊。同样的算法条件下,同样可视面积中,画面元素越少、单一元素平均占比越大,AI演算和渲染效率就越高,能接受的实时渲染分辨率上限也就越高,仅此而已。

如果是我要搞个录像来作假,恐怕不会入戏那么深的。所以关于真假,咱们点到为止。

其实我近期有一种强烈使用感受,在动捕技术全面介入(理论上的算力代价下降)之前,数字人在拟真度上可能存在一种应用侧阈值效应。这种阈值效应与场景画面搭建关系很大:更简单的背景,更轮廓分明的毛发形态,更干净的脸庞,更鲜明的唇齿,就会让采集后的数字脸模训练后显得更加逼真,这种对算法拟合的讨好策略,一旦超过某个阈值,拟真度效果就是压倒性的超越认知。总而言之,兴许还是因为我们作为应用侧客户所能获得的绝对算力数量级无法跃升,才会出现这种感受,不然,硬怼算力可能也行。而算力数量级的跃升,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并且对大部分商家而言缺乏性价比。只有原来单位时间产出优异的头部直播间,才能负担更高算力数量级的数字人服务。当然,也可能依然做不到,因为技术不是万能的,还要看谁来用。

这段话,我知道看起来像是碎碎念,不符合我的风格,但这种感受是非常强烈的。这就跟下一个话题有关,技术、算力更重要,还是技术应用者更重要?

原因二:优质方案不会便宜

如果把数字人技术比做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每个具体的直播间都是在这个系统上安装运行的游戏软件。没几个人能一直坚持玩自带的扫雷游戏,人们总想试试各种3A大作的。你想在操作系统上玩使命召唤,那就得付钱去买正版软件。

这个“正版软件”就是数字人整合方案服务商

每个游戏有不同的玩法,就像每个垂类的直播间,打法也不尽相同。在直播电商体系里,一个女装直播间的操盘手,要适应一个生鲜直播间的打法,没有一两个月是完全不可能的,从供应链管理、选品组货、主播话术、场景设计、投放策略到团队管理、时间管理、成本优化细节,就跟在线下实体创业中,你一个服装厂老板早上醒来让你去管一家牛排加工厂一样,肯定一脸懵。

由于直播电商的兴起,你在传统电商或者实体零售中,哪怕是70分的选手,只要你对直播电商也是70分选手,那你很可能就能吃到一波红利。三四年过去了,这种机会会不会在数字人直播时代再来一遍?

我不给大家打鸡血,我很害怕给自己画饼,怕睡不好。

我们同样用另一个视角来做辅助判断:

请问,如果真人直播间都搞不明白,做数字人直播会成功吗?

不可能。

因为更难,甚至机会成本更高。你知道做一次数字脸模采集的成本只有几千块,但是你知道采集几次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拟真度水平吗?每次采集素材训练需要花几天吗?我们测试的第一个类目不是直播电商业务,是大家想象中门槛似乎更低的地产留资类直播间,为了达到这个级别的效果,提供数字脸模的主播就汰换了数十人,更不要说各种妆造测试、采样脚本测试、训练颗粒度测试。

最要命的是,这种应用能力,只要换一个类目,80%的策略就要重做,难以复用。

所以,结合抖音发布的真人实时驱动的数字人直播规范要求,我们会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数字人直播,是优质直播间的时间放大器和禀赋放大器,绝不是小卡拉米直播间的速效救心丸。

数字人直播大概率不会是一种普惠式的生产力工具,而是中高端KA玩家的生产力放大工具,降本有限,但增效可期。

二、直播行业的“三元悖论”

话题回到直播行业以及大家的普遍期待:数字人员工能改变直播乃至整个内容行业的生产力关系。

改变是一定会发生的,但从上文大约可知,这种改变并不如我们幻想的那样:插上英伟达的GPU,用上水电站输送的电力,就可以靠数字人发家致富。

数字人对内容行业生产力关系的改变,既不是降本,也不是增效,而是重构。

1. 内容行业的「不可能三角」

在跟直播相关的内容平台创业行为中,有一个从业者们有普遍体感,但不好描述甚至不愿去承认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特别适合描述这种现象:三元悖论(Mundellian Trilemma),也称三难选择(The Impossible Trinity)。在国内,还有一个听起来更得劲的表述方式:不可能三角。

在开放竞争条件下,内容生态中的内容生产方、投资方和平台方的盈利预期不可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方的盈利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内容生产方:KOL、主播、核心创作者

投资方:品牌方、供应链、财务投资人、MCN机构

平台方: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B站

用“不可能”来描述这种三角关系,虽然绝对了些,但并不过分。

这种来源于利益分配预期的不稳定三角关系,关键就在于:内容生产方控制了利益攫取的主要生产力工具——人。

譬如,在头部达人面前,大部分商业机构,甚至内容平台都是比较被动的。铁打的网红,流水的MCN机构,要想跳平台咬咬牙也能干,除了网X办,法律也奈何不了一个愿意支付违约金的网红。娱乐圈其实同理。

这种原始且畸形的生产力关系,作为内容生产方也有痛苦且不为人知的一面:远超常人的健康透支和个人时间透支。即便存款殷实,也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因为躺平即归零。即便人前活泼、幽默,抑郁、躁狂离他们却是半步之遥。不必临渊羡鱼,鱼儿也不容易啊。

2. 数字人到底有什么价值

数字人应用的可能性在于:从根本上消解并重构这个“不可能三角”——

打一个浅显的比方:

老李是一个手工肥皂厂老板,做了10年手工皂,但是一直不怎么赚钱,原因是手工皂是手工造嘛,熟练工人工费每年见涨且品控困难,市场价格却难以上调,再这么下去工厂还不如关门大吉。老王给老李建议:手工不手工的,别人哪里看得出来,直接用模具不就行了,怕别人说闲话就多搞几套模具。老李接受了这个建议,然后工厂就活了下来,规模越做越大,消费者满意度也高了,更多工人进厂谋生,最后被省里最大的日化集团给收购了。

故事就结束了。

若用数字人和普通员工来对比,这个小故事快速厘清了三件事儿:

第一,普通员工是手工制作肥皂,数字人是开模制作肥皂,手艺是员工的,模具是老板的。

第二,手工肥皂一次成型,肥皂模具可以不停打磨品质。

第三,模具让工厂的股份变得值钱了。

切换成正经的商业话语体系,其实就是:

l 内容资产的物理解构

当一个自然人个体变成一种内容资产以后,资产的稳定性大过一切,之所以大部分MCN公司不值钱,主要归因于他们无法对抗这种不稳定性:健康问题、年龄问题、契约精神、婚姻关系都是变量,而且这种资产居然还有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数字人提供的可能性是,一个具备内容资产价值的自然人,可以被解构成数字脸模、数字声模、LLM逻辑会话能力,得到数字世界里的永生状态;甚至世界上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乐高积木式的组合造出一个具有内容资产价值的人。

这种变化,将会使得“不可能三角”里最容易对抗现代法律和资本规则的超级内容个体成功实现内容资产的稳态化,三方博弈依然会有,但多赢的可能性就出现了。毕竟,那个劳苦功高的人,终于可以踏实睡觉了。

l 内容资产的局部迭代

由于内容资产可以被解构,也意味着可以局部优化。

在数字人场景下,形象可以优化(不用上手术台的那种),声音可以优化,话语体系也可以优化。

不仅可以局部优化和局部迭代,甚至可以局部商业化。

这一切的前提是,数字人拟真度完全不输真人。

总之,只要人类对意见领袖仍然有真实存在性的心理需求,数字人这种解决方案对比元宇宙话语体系中的数字孪生概念,就牛逼一万倍。05后、10后的孩子们喜欢二次元人物大过喜欢真人?不,我们的基因进化得没那么快。

l 内容资产的可交易性

这部分很容易理解,二级市场缺什么概念大家也都懂。

这个机会其实我觉得倒不仅限于MCN公司,反而是对资产价值敏感度更高的品牌方。很多品牌方都很明白个人IP对公司的价值,但是就是出于对内容资产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所以不够坚定。短视频直播大爆发已经第六个年头,人才供给已经成熟,大公司们不是做不出来,是怕打水漂。

这也呼应了我在上文中对数字人应用服务主流采买者的判断:SMB韭菜这波割完差不多了,KA商家才是群雄逐鹿的主战场。

3. 内容平权时代的终结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想站在个人立场说几句,

关于直播电商

其实去年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直播电商这事儿越来越难了,上山的人越来越少,下山的神越来越多。

抖音、快手、视频号,大会开得挺多,增长预期依然拉满,但谁都知道,这些都是表面功夫。

有心人可以去翻一翻这几个平台的财报,就会发现一个很诡异的事儿: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会认真分析他们的收入构成,只跟你说增长率、整体盈亏、电商GMV,货币化收入构成的完整分析几乎找不到。

为什么?

不让说呗。

为什么不让说?

自己品吧。知道的也不必评论,通不过的。

直播电商之所以对内容平台有举足轻重的价值,绝不是因为它盈利能力出众,而是它代表着某种政治正确或社会期许,总之不在于搞钱。

有人会说,内容平台直播电商搞起来,广告主就愿意砸钱投广告了。

这话听着很有道理,但不够严谨。真正的广告预算在顶级品牌手里,顶级品牌视角下,广告是广告、卖货是卖货,两个部门的事情,品销合一是创业阶段品牌商家的卑微幻想而已。从有限的财报数据来看,各大平台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跟电商GMV的增长速度也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一句话:内容平台跟天猫京东拼多多这些纯电商平台,使命是不同的。

我认为,直播电商在各大内容平台早就没有增量红利了,因为你是雇佣军嘛,外围打援就行了,不会带你杀入腹地的。

诚然,存量还是够大。

关于内容电商和AI

把图文带货、短视频带货、直播带货都算上,内容电商发展了有10年以上。

很多草根创业者靠内容流量逆天改命,内容流量时代告诉我们:只要你有才华,你就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说,这是内容平权的10年,一个普通人不需要投资人不需要社会关系,仅仅依靠自己的短视频创作能力或者直播能力,就可以实现快速财富积累,权贵、资本在这个体系里只能扮演捧臭脚的边缘角色。

在这些内容电商领域中,直播电商应该是最后一波红利,但现在也已经触顶。以我的智商,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新玩意儿能迭代掉直播,VR吗?VR直播不也还是直播吗?

我不由想起一位做了15年百度SEO业务的老哥,10年没有相见,再相见时他已经是SEO领域最后的遗老,公司一共5个人,每年净利润过亿。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听说过SEO这种营销业务,因为你们刚开始接触互联网就是用手机而不是PC,这门古老的营销技术,在10多年前跟今天的抖音直播带货一样性感无比。今天身边很少有人会提到SEO这个词儿,却不代表背后的产业价值不大,留下来的老兵其实都活得很滋润。没有人上山,也没有人下山。

淘宝时代的直通车、百度凤巢,今天的字节、快手、腾讯的各种XX引擎,也是一样的道理,增量时代遍地信徒,存量时代众神降临。

而在数字人、AI相关业务探索的这几个月里,我看到了内容电商存量时代中为数不多的造神机会,具体可能性我在上文已经非常详细描述过了。最后,我再提炼一下,上点价值哈。

直播电商内卷的根因是「不可能三角」中多方博弈且最优解缺失导致,谁能提供最优解谁就可以在存量市场里快速做大。

最优解的诞生不仅需要技术平台的能力迭代,也需要技术使用者的能力迭代,这个过程会在各个行业分布式发生。

最优解不适合新手,是老兵的机会。平权机会将被资本、算力等优势资源方回收,毕竟之前平权机会的释出,是出于无奈。

最优解全面接管市场以后,尘归尘,土归土,喧哗与骚动将会远离,直播电商无缝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无人不用,也无人关注,增长基本停滞,利益分配机制固化,阶层亦然。

电商是如何改造传统零售的,直播就会如何改造电商;直播是如何改造电商的,AI就会如何改造直播。10年前每家公司都需要电商,今天每家公司都需要短视频、直播,10年后每家公司放在今天看可能都属于AI公司。

重新审视3个月前的认知,

不由感叹,还是实践出真知。

数字人,

作为AI内容时代的排头兵,

在忽明忽暗间,

映照出了直播电商时代的帝国余辉。

终。

李荣鑫

2023年7月18日星期二

上文中提及的案例其实就是我和丰年、梁一等几个古典主义直播电商逃兵的新游乐场啦;还有更多有趣发现在等待我们,如果大家还有关于数字人或者智能电商的问题,可以来知识星球找我提问,知识星球的权益包括:

1.参加8.18号我和丰年、硅基创始人司马华鹏作为主嘉宾的首届千人智能电商峰会

2.三本实物书《人人都能玩赚GPT》、《人人都能玩赚Ai绘画》《人人都能玩赚数字人》

3.365天知识星球提问权益+12节数字人及AI绘画视频课。